Latest news

首頁 > 最新消息 > 媒體報導 >

救空污 中山大學辦論壇對抗PM2.5

救空污 中山大學辦論壇對抗PM2.5

11 Sep, 2019
救空污 中山大學辦論壇對抗PM2.5

救空污 中山大學辦論壇對抗PM2.5

   日前一份本土研究發現,國人肺腺癌發生率攀升可能與空污有關,且空污嚴重的高屏地區,肺腺癌年增率是北部的15倍以上。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今(11)日舉辦「PM排放源解析及減排策略產業論壇」,邀集多位專家學者發表最新開發的排放源解析技術,並提出有效減排的策略建議,齊力找出空污源頭,搶救空氣品質。

       中山大學副校長黃義佑指出,全球空氣污染及PM2.5問題相當嚴重,對於人類的生態環境與健康帶來極大影響,國人有必要深入了解當前各種不同汙染源的排放特性。中山大學創建全亞洲唯一的PM2.5氣膠科學研究中心,致力投入氣膠的基礎研究、氣膠於大氣、海洋、環境、人體健康的影響,甚至是氣膠於生醫領域的應用,期能以「公共智庫、在地參與、追求卓越」自我期許,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分析PM2.5不能只看濃度,破解懸浮微粒的化學成分更是關鍵!」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強調,空氣污染與懸浮微粒對環境與人體健康影響深遠,開發尖端新穎的排放源解析方法、找出有效的減排策略無疑是當務之急。期能藉由論壇結合學界及業界的力量,集思廣益、改善空污品質,降低當前空氣污染與懸浮其中的顆粒物質,對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的影響。

       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副教授陳威翔表示,高雄都會區因工廠林立、交通頻繁等因素,是全台空氣污染較為嚴重的區域。其中,懸浮微粒是影響高雄都會區空品劣化的因素之一,鋼鐵工業原物料堆置場區排放的逸散性粒狀污染物也是可能來源。陳威翔副教授收集場區內逸散性排放源、燃燒性排放源、以及上下風處的細懸浮微粒、重金屬濃度數據等進行分析,評估其對於健康影響的潛在趨勢。此外,為了協助煤料堆置場逸散揚塵排放減量,則比較水霧與灑水兩種除塵技術,看何種較具效率,作為抑塵減排技術參考。

       中山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鍾昭宇則致力開發高靈敏度的紅外吸收光譜法和顯微技術。他提到,因工業活動或其他來源所產生的氣膠粒子,其中常常含有各式各樣的化學物質,開發超靈敏紅外線光譜儀的目標,就是希望在不破壞氣膠粒子成分的情況下,能即時即地對氣膠粒子進行深入分析,大幅提升準確率。

      「PM排放源解析及減排策略產業論壇」與會專家還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暨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陳仲瑄、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崇光、交通大學環工所講座教授蔡春進、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王家麟、台灣大學環工所副教授蕭大智、中國醫藥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副教授楊禮豪等。 

 

新聞轉自http://news.nsysu.edu.tw/p/406-1120-214091,r2910.php?Lang=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