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美國洛杉磯的大規模野火預示著全球氣候變遷對人類生存環境威脅已經愈來愈緊迫。聯合國大會已宣布自2024年起至2033年為「永續發展國際科學十年」,提升全民永續發展科學素養刻不容緩。金蛇年一開春,國立中山大學即攜手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高雄辦公室,以「靈蛇獻慧 · 一起蛇永續」為號召,舉辦一場為期五天的「2025遠哲ALOHA!永續發展—科學與藝術探究冬令營暨STEAM跨域種子教師培訓營」,其中ALOHA係取自氣膠(Aerosols)、陸地(Land)、海洋(Ocean)、人類(Human)、空氣(Air)五個字的第一個英文字母,並在此架構下規劃以議題為導向之跨域主題課程。活動一開始,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高雄辦公室主任王家蓁教授以「地球媽媽怎麼了?」 破題,點出當前地球生態環境受到人為活動影響所面臨的各種生態危機,也點出包括台灣特有種金絲蛇在內的許多生命物種正因為棲息地喪失、環境汙染或路殺等人為因素面臨地球六千萬年來最嚴重之物種滅絕浩劫。為響應蛇年,本次活動開幕式中融合了科學與藝術,演出蛇年賀歲版之生態劇場—「電子雲的冒險旅程」,由王家蓁、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何怡璉合作編劇、留日音樂家陳祺欣編曲,由王家蓁飾演現代女科學家、中山大學環工所陳威翔所長飾演現代有機化學之父凱庫勒,演出古今科學家於夢境中跨時空相遇對談並再現凱庫勒因夢見蛇而激發靈感發現苯環結構之知名科學小故事,更帶領現場與會者互動跳分子舞,模擬微觀世界下萬物皆由分子組成並在不同頻率下振動,同時引用特斯拉名言點出宇宙萬物皆為能量,並以薛丁格波動力學之電子雲概念闡述地球萬物一體共生的意象。
空氣不僅為所有人類及其他生命物種共享,也可能是疾病傳播的媒介。除了新冠肺炎主要是含有病毒之氣膠透過空氣傳播,近來盛行的流感、麻疹等常見呼吸道傳染病乃至諾羅病毒實際上也可能由被感染者經呼吸進含有病原體的空氣而感染。本次活動特別規劃由中山大學後醫系柯翠玲教授介紹人類呼吸器官-肺臟運作的原理及實作、由義守大學醫科系王瑜琦教授介紹包括細菌及病毒在內的微生物、再由王家蓁主任介紹致病性微生物透過氣膠傳播導致疾病的科學機制以及防範措施。另一方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空氣汙染導致全球每年將近七百萬人過早死亡,凸顯全民共同改善空氣品質以維護健康的重要性。本次活動邀請到氣膠中心種子教師團隊文府國小謝瓊儀老師介紹「PM的冒險旅程」以及中山附中吳和桔老師帶領與會者動手實作「空氣品質小木屋」,培育學員打造潔淨無汙染之空氣品質環境及永續家園的願景與具體實踐。
由於全球暖化急遽,極端氣候愈來愈頻繁,淨零碳排已成全球積極致力實踐之共同目標。本次活動由中山大學海工系王右人教授介紹全球暖化之科學原理與全球氣候變遷現況,更邀請到國內唯一取得「歐洲生物炭驗證 EBC certificate」的生物炭領頭產業-光泰環能團隊介紹負炭技術之發展現況並帶學員們體驗生物炭手作藝術。發展潔淨能源是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之一,本次活動邀請到中山大學理學院李志聰院長介紹電池的原理及水果電池實作,更邀請到兩位師鐸獎得主宜蘭縣員山國中吳宏達老師及陳淑華老師帶領學員們學習風能與氫能兩種重要綠色能源。為了強化大家對潔淨水資源的珍貴及得來不易,陳威翔教授則特別設計了水的淨化魔法課程,帶學員們體驗將含有不同溶質的水溶液轉化回透明純淨的水,讓學員們驚呼不已。為守護水下生命,本活動則邀請到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郭富雯及唐川禾研究員分享目前海洋生態正面臨的酸化、暖化、塑化及缺氧化等危機,並讓學生親窺活體珊瑚的真面目,體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為守護陸域生命,本活動則邀請到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林美吟秘書長介紹台灣獼猴的生態與習性、以及與獼猴相處共生之道。
本活動第一天開幕有中央研究院劉國平院士、中華民國志工總會長許惠美、世界華人工商婦女企管協會大高雄分會副會長黃秀惠、Lomilomi國際芳香保健照護協會理事長黃敏菁多位貴賓到場支持。黃敏菁理事長分享ALOHA在夏威夷原住民語中分別代表仁慈友善、無私團結、同理共感、謙遜包容以及有耐心,正是促進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內在特質, 與本活動之核心精神交互輝映共鳴。黃理事長更現場帶大家跳夏威夷Hula舞,感受ALOHA的精神。
王家蓁表示,培養全民永續科學素養有其絕對之必要性及急迫性,本次活動以培養學員全方位永續發展素養為目標,精心規劃設計跨領域營隊課程,更與STEAM跨域種子教師培訓營以師生共學方式進行,並同步開放家長親子共學。教學方式則交互運用了課程講授、戶外踏查、實驗實作、科普繪本教材導讀及動靜態藝術探究等多元方式呈現,讓學員們從不同方式學習並理解地球整體生態環境與萬物的相連共生。本次活動學員涵蓋了國小、國中、高中、成人及種子教師,將ALOHA以永續發展議題為導向之跨科跨域主題課程以同質分組之混齡教學方式進行。混齡教學在德國、荷蘭等歐洲國家已有豐富的創新教學實施經驗,並發現接受混齡教學的學習者具有更優越的跨學科社會能力、解決問題與溝通適應能力。本活動也為國內在推動跨領域永續發展科學教育打造混齡學習環境及多元教育方式提供了一個絕佳示範實施例。